科研星球

辛辛苦苦肝出来的学术论文被别人抢发了,怎么办......

知乎上有一个令所有硕博亲身经历的题目《论文被抢发是怎样一种体验》?

640.png


看以看到,论文被 scoop(抢先发表)对于科研狗来说看来是数不胜数,那究竟是一种怎同样的体验?


Story1:A博士的研究方向是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如今已是国内一所高校的老师了。他经历的印象最深的一次也是唯一一次“scoop”是他博士生涯投的第一篇EMNLP,这次“scoop”让他险些失去了第一次发表顶会的机会。他投完paper之后WWW便给他发来了录用论文列表,但他发现其中有一篇论文与他自己的文章思想完全相同。这让原本胜券在握的他陷入了慌乱,他开始担心自己是否能被顺利录用,这也让他失眠了许多个夜晚。然而幸运的是他的文章最终也出现在了录用列表中,至今当他谈起这次经历时都止不住眼神中的兴奋。


Story2:B博士则没有A博士那么的幸运,在他的物理学博士生涯里,他经历了数次“scoop”。这些“scoop”有的让他不得不刹车停下钻研,有的则让他放弃了原本很赞的Idea。在PHD中期,由于项目被他人“scoop”,他和导师不得不终止项目。在PHD末期,他突发灵感想到了一个很棒的Idea,并且花了两周的时间便验证了其正确性。然而事与愿违,当他和导师交流时,他发现airXiv上已经有人发表过关于这个Idea的文章了,年轻的他顿时慌乱不已,寝食难安。但他的导师认为他的Idea还是和已经发表的文章有不同之处,鼓励他继续将复杂的计算加以打磨,将这一文章完成。四个月后,他终于打磨出了一篇属于他自己观点的文章,发表在了PhysicalReview Letters上。


Story3:C博士说起自己付出了一年的努力最终也被“scoop”的沉痛往事。他本科阶段就在实验室里忙活,和学院的研究生一起操纵一台STM机,开始着手收集完成毕业论文的数据。整整大四一年,他都与研究生学姐轮班穿着防化服,深夜里在超净间里操纵着机器。他经常上半夜处理针尖,下半夜等待针尖稳定出图。有一天早晨,他的导师找到了在超净间通宵的他,告诉他有一篇ACSNano的文章和他机器所生成的图一模一样。可想而知,在本科阶段发表一区论文的可能近乎渺茫,整整一年的与液氮罐子的夜晚也只能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


Story4:我的第一次被scoop的感受要从本科说起,我大三开学之后来到学校刚引进了一名青千教授组内进行业余科研,跟随导师和工程师慢慢见证一台STM从零件组装成型,老师当时跟我们说,我们今后就可以用这个仪器来操控原子了,我当时很好奇和兴奋。因为是新建的组,所以一开始摸清仪器的脾气就花了很长的时间,新组男生也少,而STM实验一般至少是两个人一组。所以虽然我当时才本科,也差不多当成研究生一样,就一直跟着大师姐在忙实验。


导师刚回国肯定是有压力的,选择方向肯定有自己的道理,我当时对要研究什么一窍不通,导师给我和大师姐一个课题来当成新仪器的第一个课题来做,前期的数据也足够我准备个本科毕业论文。我记得整个大四一年,我和师姐做了好几轮液氦实验。做过STM的同学肯定知道,液氦实验意味着熬夜,我和师姐两个人就那么你一晚,我一晚的熬着。我们那个体系还很不好处理,经常整个上半夜都在处理针尖,下半夜针尖稳定出图了,就在地上垫个泡沫板眯几分钟。超高真空STM的实验需要在超净间里进行,我们当时身上披着防尘服,在超净间里睡觉是不需要担心蚊子的,因为连灰尘都没有。我还记得保研之后,我身边的同学都开始成群地计划如何旅行、开黑、聚会去纪念即将过去的大学生活,我保研之后的记忆就是液氮罐子,泡沫板和一行一行扫出来的图。必须说,那段时间我或主动或被迫进行了高强度的科研训练,即使后来我不做实验了,想来也从导师的言传身教中学到很多。努力总是会有回报的,我们的研究有了进展,还发现了之前没有预想到的现象,我们都很激动。继续买液氦,继续熬夜出图,继续努力。


我忘记是大四的哪一天了,但一定是我值班熬夜做实验的一天。我看到导师早上8点准时,轻轻地推开超净间的门(做STM的人干什么都是轻手轻脚的,因为怕动作大影响仪器工作),笑着跟我说“巍青,跟你说件事情”,我好奇的回望,导师递给我一篇还没公开发表的文章,上面的STM图长得和我面前电脑屏幕上的STM图一模一样,那篇文章发到ACS Nano,我当时对这个没什么概念,接班之后,我就回去睡了。我当时熬夜的时候就曾经幻想过,要是本科期间就能完成一篇一区的研究,一定是一个不错的成绩。在睡醒之后,我意识到这个想法破灭了。从大三到大四,做了一年多的实验,数据出现在别人的文章里,那是我科研道路里对于“抢发”的第一次认知。所以第一次抢发,应该只算是抢发了数据,因为数据还没成文,所以不算是抢发了文章。


我的第二次被抢发是在研一的时候。虽然本科发不了文章了,但是我仍然留校继续从事STM的科研,但是研究生之后,渐渐地我生理上对于熬夜产生了排斥,这种排斥很严重,慢慢让我思考自己适不适合继续进行STM的研究,因为STM的熬夜不是熬到几点,而是通宵。我在慢慢熟悉各种物理学分支之后,开始重新找寻自己的兴趣。我发现在走出实验室的间隙,自己在办公室很喜欢鼓弄各种计算软件,自己自学了各种各样的DFT软件,什么vasp、QE之类的。每当我发现自己模拟出的理论数据和自己亲手做出的实验数据完全一致的时候,我开心的就像一个在海边捡贝壳的孩子。而且我发现自己开始喜欢上用程序语言编各种各样的东西,一开始是编写小游戏(贪吃蛇之类的)给自己熬夜的时候玩,后来我给实验室编写脚本去处理各种数据(听组内的人说,我转组一两年之后写的一个处理带隙的小脚本还一直被组里的人用着)。我慢慢发现,我对这些东西更感兴趣。于是,我跟导师坦诚了自己的想法,想去做理论计算。让我吃惊的是,导师竟然非常支持我的决定。我的导师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人,在我科研道路的前两年对我言传身教,对于我转组的决定又毫无保留地支持,我很感激她。


我转去新组之后,急于证明自己。但是导师因为不熟悉我,也无法一下给我一个适合的课题,于是我就每天和办公室里的博士后讨论我可以做什么,慢慢地我确定了自己的课题。说来真的是课题选的好吧,简单一算,发现真的有东西。因为DFT这个领域,竞争起来比STM更为残酷,如果说STM的实验数据是以月来竞争,那DFT对于一个新材料的竞争则可以用周来算。于是我高强度工作了两三个月,把数据全部算完,编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对于一个新手而言,我觉得要是这篇文章能发个2区就行了,也算是投名状。就在导师把我的文章改完,我们计划投哪个期刊的时候,我突然发现arXiv上挂出了一篇新文章,里面的数据和核心和我的文章几乎一模一样!我当时人直接傻掉,如果第一次是被抢了数据,那这一次直接在快投的时候被抢了。我当时很沮丧,我在想自己的科研之路还真的是比较坎坷。这个时候,我把我的文章拿给我们组一个俄罗斯的研究员,他的理论功底具有典型的那种俄罗斯式的深厚,深不见底,公式随手推,我总会被他惊到。他建议我,DFT被抢发了,我们不如玩点别的,我指导你做点TB model和Heisenberg model 怎么样。我是个学徒,当然答应。在他的指导下,我三个月后终于编出了一个给之前更好,更“物理”的故事,最后投了APS。这也是我科研道路的第一篇第一作者文章。


让这个故事有一点浪漫的是,在我和Sasha要一起合作发表第二篇文章的时候,我翻看他的paper list的时候惊讶地发现了那篇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文章——我第一次被抢发数据的那一篇。而他正是那篇文章的理论合作者。我有次吃饭的时候和Sasha提起过此事,他不相信,觉得太巧了,但是我心里知道,这是真的。如果说抢发的经历留给了我什么,那估计就是一颗平常心。我现在做研究,觉得抢发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毕竟至于我,这个概率已经差不多是五五开了,所以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尽力去做就好,如果被抢发了怎么办,就尝试往深了做,也许在曲径通幽处能发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也说不定呢,还有就是让我养成了写文章期间,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arXiv。


Story5:第一次被抢发我的导师并没有太多我主攻领域的背景,所以课题的初期研究开展的非常艰难。每天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尽管如此,等到博士第二年要开题答辩的时候(如果不过就会停补助),我的动物模型才刚刚搭起来。由于没有数据,加上一天天逼近的答辩日期,我更加拼命的肝实验,头发也开始一大把一大把的掉。


毕业前再被抢发在之前的两个方向都走不通后,为了毕业,我只能再次改变课题方向,也不再幻想发什么大文章。也许找对了方向,研究进展神速,而且这个方向的表型此前从未被报道过,发一个 7 分左右的 J 杂志还是很有可能的。



学术论文被别人抢先发表了该怎么办?

许多年轻(以及年长)的研究人员总是担心自己的科研项目被抢发。学术抢发并不意味着令人不快的恶意,而是指其他实验室赶在你之前发表了非常相似的实验结果。有时这种噩梦会成真。这让人极其郁闷,因为你已经花费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进行了长久的奋斗和努力、甚至度过了不少不眠之夜,却没料突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发表了和你相似的研究。

有可能正是你的审稿人,手里拿着你的稿子,也许确实是你稿子质量不高,也许是他动了私心扣下,你却不知道审稿人是谁,这可真是死得不明不白。

那么怎么办呢?辛辛苦苦做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研究不能说烧就烧啊!然而如果拿不出对方剽窃的证据,是不是就只能认栽了呢?

前方发现敌人,当然要先看清对方什么来路。仔细审视那篇和你的研究相似的文章,再针锋相对地制定策略。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对方文章质量不好

这是相对Easy的一种情况,捡了个幸运。可以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客观分析,包括对方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实验设计和操作的缺陷等,甚至对实验结果的解读,都可作进一步探讨,纠正明显的错误,然后提出并强调自己的创新和优势。

但最好不要带有怨怼情绪,哪怕对方的文章有非常明显的错误,措辞也要冷静客观,避免攻击态度。

二、对方文章无懈可击

无懈可击就不要正面出击,要么绕道,要么引为己用。

你可能需要重新处理数据,甚至补充实验增加数据,重新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找到与已发表文章没有重叠的部分,再把文章的论述切换到这个角度,并进行深化。

或者有种化敌为友的做法,即当时间上差别不是很大的时候,可以将对方的成果引为佐证。曾经两个美国学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几乎同时在ACP(大气污染类顶级杂志)上发表相似的研究,其中的一组后来意识了,在文中补了一句“We note the study of Heald et al. (2012), completed at the same time as this work, which addresses some of the same issues and reports similar results as those presented here. That two independent pieces of work arrive at essentially the same conclusions gives added weight to the results of both studies.”

如果时间很紧急,比如马上毕业、申请基金、评职称等情况。

如何迅速扭转局面,才是最重要的。当面对这个问题时,如果不能自己一个人解决,最好赶紧与朋友或导师或课题组内的同事一起讨论,看看如何应对。其实,如果这篇文章从设计到实施,再到写作都是自己完成的话,遇到这种情况,完全可以拿出一到两周的时间,通过快速调研最新文献,结合自己长期积累,再将刚刚发表的那篇文章仔细琢磨一下,查漏补缺。在此基础上,尽快完成新的补充实验,估计在三五个月的时间内重新完成一篇SCI是没有问题的。再加上,周围朋友或同事或导师的帮助,应该问题还是很容易解决的。

当然,上述讲的有点绝对,尤其是对于马上面临毕业和准备申请NSFC的来说,有可能就赶不上这一次申请(毕业或申报),但这也是最佳的应对措施。如果,时间可以延迟半年或一年,那么这种情况得解决办法就多了。毕竟,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半年或一年的时间,还是可行的。

这里有个例子:前几年,中科院一位教授,在其论文撰写过程中,国外同行发表了一篇几乎差不多的文章,发表在TOP系列上,这可以说是几年的时间和精力都遭受重创。据悉,此教授闭门半个多月,终于重新设计出了新的思路,然后亲身带领一批学生加班加点做实验,终于在一年半后,将文章发表在CNS系列期刊上。

当然,在遇到上述情况时,虽然不能按照原来的思路进行发表或继续课题,但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还是可以的。不管别人发表的文章与自己的有多么相似,终究还是不一样的,因此只需要在之前的基础上再深入研究一些,找到新的突破点,发表出来,问题还是不大的。

没有论文会因为被抢发而被拒

期刊编辑可能因为论文不够“新颖”而拒绝发表它,但我还从没见过因为有人在几个月前发表过类似的文章而被拒的文章。大多数编辑和审稿者可能都还没意识到抢发文章的存在。你可能觉得这事难以置信,因为你觉得你的论文很需要抢时间,并且非常重要,但统计表明我说的是对的。当然,有些审稿人知道抢发的文章,但他们又不是坏人,不会说“类似的文章在3个月前已经发表过了,所以你的论文没意思。”

世上没有两篇论文是一模一样的

你可能会觉得抢发出来的论文和自己的论文很像,但是,除非他们偷了你的想法(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了),而且完完整整地预先复制(预测?)了你的设计,不然我打赌你俩的文章肯定有巨大的差异。你的研究不会因此失去价值,你也不应该因此退出学术界或是郁郁寡欢。

文章被抢发是对你的称赞

这条我不能打包票。但要我说,科学求知又不是人气竞赛。你可以在伦理允许的范围内研究你想研究的任何事。但我承认,如果别人对我的研究问题也感兴趣,我会受到鼓舞。这意味着他们认可你的研究和相关论文。实用地讲,这意味着你可以付得起房租,还得起房贷啦!从单纯虚荣的角度也让人安心,因为这说明你并不是在一个研究课题上孤军奋战的疯子。

被抢发和你能不能发高影响因子关系不大

老实讲,依我之见,前人是否做过你的研究或是课题的热门程度并不是论文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关键因素。技术的新颖性、结果的突破性或可靠性,以及表述的简洁性才是关键。

先发制人,立足不败

如果你明确知道这世上有某个课题组和你的研究方向相近,是明摆着的竞争关系,那么防人之心不可无。

写好文章先发个网络预印版,比较经典的平台是arXiv.org,1991年创立的初衷就是让学者们抢占首发权,目前已有110万份论文存档。学者可以先将成果自己发布到该平台,你的成果发布的时间点就以此为准了,然后再投到正式刊物。该网站现在落脚于康奈尔大学,并在全球有多个镜像站。


arXiv.org中国镜像站,cn.arxiv.org

arXiv.org在全球范围内认可度较高,但遗憾的是,它是一个物理学起家的网站,现在扩展到数学、计算机、定量生物学、统计学等学科。

幸运的是,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预印发布平台,ChinaXiv.org,中科院出品。


理念也与arXiv.org相似,为学者提供首发认证平台,并通过开放获取方式促进成果传播,提高发现率和被引用率,还会根据论文影响力,将优秀稿件推荐给合作期刊。它支持中英文论文,与arXiv.org以及IR机构知识库、iAuthor中国科学家在线等平台对接。现在有这些学科分类:

aa0f5b03498d49c8b106b4692c45f43f.png

只不过刚上线不久,现在才存档还不多,还需要大家推动扩大影响力才好。


没有账号?